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提升课程“两性一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22-2025)-教务处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提升课程“两性一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22-2025)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9-01浏览次数: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学风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落地学校《关于贯彻落实办学新理念 服务“强师计划”和“强省会战略”的实施意见》决策部署,压实各学院教学管理的主体责任和教师承担课程建设的主体责任,全面推进学校“一四”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切实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实现建成特色鲜明师范大学的战略总目标,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建设目标

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按照“实基础、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总要求,严管课堂教学、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资源、规范课程管理、抓好课程思政、完善课程评价,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效果实起来,打造200门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淘汰一批低阶性、陈旧性和不用心的“水课”。通过三年的持续努力,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具有一师特色的“两性一度”一流课程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原则

1.提升高阶性。改变传统单一传授知识或培养普通能力的课程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减少学生“应用、理解、记忆”的初级认知课程目标,注重学生“分析、评价、创造”的高级认知课程目标,以“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学理意识、研究意识”的培养为抓手,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课程内容强调广度和深度,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突出创新性。课程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及时将体现“新思想、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的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以学生为中心,灵活运用探究式、情景式、案例式、翻转式等方式组织教学,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

3.增加挑战度。课程设计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与能力,适当的提升学习难度。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安排,加强过程性评价,增加平时作业量,让“学习繁忙”成为常态,对学生科学“增负”,学生需要经过刻苦努力学习才能收获知识和能力。严格考核考试评价,适当提升考试难度,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

三、建设内容

对标“两性一度”建设的原则,重新认识和梳理课程,开展“自省、自查、自纠”行动,做到开课课程全覆盖、任课教师全覆盖、关联要素全覆盖,依据“两性一度”金课评价指标体系(附件1),从以下“五个环节”来提升课程“两性一度”,打造“金课”,消灭“水课”。

(一)备课

1.教学理念。从理念引入和理念应用两个方面考察评价教师教学理念。教师应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课程教学实践,鼓励采用OBEPBL等先进教学理念,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打破课堂沉默状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实现目标融合创新、内容融合创新、技术融合创新、模式融合创新的课堂革命。教学理念应在备课环节得到应用及体现,具体表现在教案(讲义)、课程大纲、课件等内容中。

2.课程设计。从目标设计、内容设计、环节设计和方法设计四个方面考察评价教师课程设计。教学目标定位清晰明确,注重高阶性,符合课程大纲要求,体现了本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突出创新性,在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等方面符合课程大纲要求和授课对象特点。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教学时间分配合理。根据教学内容,每堂课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鼓励采用启发式、项目式、混合式、案例式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激活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以MOOCSPOC、微课为代表的在线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信息化手段与课程讲授有机融合。教学方法应在备课环节得到应用及体现,在教案(讲义)中有清晰明确的呈现。

3.课程资源。从资源建设和资源应用两个方面考察评价教师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以教材、课件、教案(讲义)、案例库及实验指导书等为主要载体和形式的课程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体现思想性、科学性与时代性。鼓励课程资源在国家和省级智慧教育平台、中国大学慕课等网络平台上展示。课程资源建设与课程资源应用相结合,鼓励课程资源成果正式出版,积极在兄弟院校的专业中推广应用。加强教材选用管理,严格执行最新最优的教材选用原则,专业核心课程必须选用考研指定通用教材。

(二)授课

1.教学内容。从内容的思政性、学术性、一致性个方面考察评价教师的教学内容。内容讲授充分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将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将本学科、专业领域的最新前沿知识和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教学内容体现高阶性,体现了本专业或学科的学术性。讲授内容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大纲的要求,与教案(讲义)相一致。

2.课程组织。从内容组织、过程组织、授课进度三个方面考察评价教师教学组织情况。根据教学设计,做到教学内容由浅入深,重难点突出,知识点(线)逻辑清晰。授课内容来源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杜绝面面俱到,杜绝照本宣科,杜绝满堂灌。注重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升学生参与课程的深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解决好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科学有效管控课堂,要求学生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把问题提出来、把笔记做起来,做到课堂秩序优良,学生认真听讲,勤于记笔记,精神面貌良好,无迟到、早退、玩手机、睡觉等不良现象。授课严格执行授课计划安排,教学进度与授课计划基本一致。

(三)辅导

1.课程作业。从作业布置、作业批改及作业反馈三个方面考察评价教师作业管理。每门课程的每章授课都要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坚持课堂作业与课后作业相结合,课堂上布置随堂测验作业,课后布置精心设计的研究性、探索性、拓展性作业,通过安排大作业、小设计、课程论文、调查报告、专题演讲、实践操作、小组辩论、课外阅读作业环节,对学生合理“增负”。任课教师及时、认真批阅学生作业,或者组织学生对部分作业开展互评,对学生作业完成质量应作相应的批注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每次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记载,将之作为学生本门课程过程性评价的核心指标。

2.辅导拓展”。从能力训练、专业指导、学术指导、考研指导、就业指导五个方面考察评价教师辅导拓展。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训练和指导学生有关基本素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指导学生制定和实施学业规划;指导学生开展创新训练项目、参与学科竞赛等。带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进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学术训练。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训练及相应的各级各类专业竞赛、社会实践、创业活动或其他课外活动。指导学生考研,从学校选择、专业方向、科目备考、心理调整及考研调剂等方面给予指导。对学生出国、就业、创业等方面进行指导。

(四)考核

1.考核方式。从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两个方面考察评价教师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内容能有效支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及毕业要求,要覆盖课程大纲中的核心知识点,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合理地检验出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知识和能力要求的达成情况。考核方式应与课程大纲中规定的课程考核方式一致;不同教师讲授的同一门课程须严格按照课程大纲规定执行相同的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比例;创新考核方式,实行多形式多阶段的考核,加大过程性考核、非标准答案考核等考核形式,开展教考分离试点工作。严格试卷评阅规范,建立事后抽查制度。大学英语课、公共数学课、大学物理课要实行月考或者单元过关考试制,以检查其学习效果。

2.考核结果。从考核成绩及考核反思两个方面考察评价教师课程考核结果。以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考核结果应体现学生水平并有一定区分度,学生通过率较高,考核成绩呈正态分布。考核结果应通过有形的方式记载并存档。教师应对学生的成绩做深入分析,形成考核反思总结,后续诊断改进教学积极有效。

(五)质量

1.课程评价。从专家督导评价、学生评教评价、同行听课评价等三个方面考核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按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两性一度”金课评价标准,教师授课效果良好,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学生评教结果良好。

2.学生获得。从学生学习获得感和效果呈现两方面考察评价学生获得。学生学习效果良好,课程考试通过率较高,在知识、能力、素质提高上有成就感。学生学习效果在学科竞赛、学术研究、创新创业、发明专利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得到有效应用,学生学业有实力、就业有能力、创业有创力、发展有潜力。

3.教学认可。从学生认可、学校认可及社会认可三个方面考察教师教学认可度。师德风范高尚、教学质量优秀、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认可。教学能力及教学水平在学校得到广泛认可,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得到教学 管理部门简报、通报表扬、学校领导公开表扬或学校各种教学奖励。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得到校外同行、评估专家及上级主管部门公开表扬,教师获得省级以上各种教学竞赛奖项。

四、进程安排

提升课程“两性一度”建设行动连续实施三个学年,按照三个阶段进行推进。

第一阶段:全员动员阶段(20226-20227月)

1.动员培训。各学院按照本方案的“建设内容”制定本学院提升课程“两性一度”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召开学院动员大会,明确工作部署,细化工作任务,安排工作进程。全校各系要采取主题讲座、课堂观摩、案例分享、反思研讨、主题互动、任务驱动、跟踪指导等多种方式,将提升课程“两性一度”作为系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来抓。教务处和质量监控中心对各学院的具体工作推进进行定点指导与督查(见附件2),对全体教师进行专题培训。

2.宣传推广。学校及学院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课程“两性一度”提升行动的学习宣传,对活动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学院示范课程优秀教师,进行广泛宣传,选树典型,示范推动。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20228月—20245月)

1.统筹谋划。各学院按照全面部署、分步实施的方式,首先以提升专业核心课“两性一度”为突破口,分年度逐步实现对本学院开设的所有课程全覆盖的进行“两性一度”提升、整改及评价工作。

2.示范引领。各学院要采取示范引领、全员推动的方式,遴选一批课程建设基础好、教师授课效果好的课程开展“两性一度”提升试点,积极挖掘、宣传和树立“两性一度”提升行动先进典型和标杆,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推动“提升行动”不断深入,“金课”质量及比例不断提高。

3.课程评价。进行“两性一度”金课遴选,金课分为校级金课(A类)和院级金课(B类),A类金课在B类金课的基础上遴选(不包括学校通识选修课程)。金课授课教师应承担人才培养方案中不低于32学时的课程,且通过金课课程评价考核;金课授课团队是不同任课教师(2-5人)承担同一门课程(不低于32学时),集体备课,在不同班级独立完成所有教学任务,且所有任课教师通过金课课程评价考核;或一门课程(不低于48学时)由多人任教(2-4人,单个教师承担课时不少于16学时),所有任课教师均通过金课课程评价考核。

各学院按照本院具体实施方案,对照“两性一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严格组织考核,遴选出B类金课(比例不超过当年学院开设课程的20%,每名教师限报1门),结果公示后上报学校。学校对学院推荐的B类金课进行复评(包括专家听课、评教排名、教学过程性材料、教学质量等环节),排名前15%的课程可评为校级“两性一度”金课。省级一流课程、省级教学能手、学校《教育教学核算与奖励办法》中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省级二等奖及以上教师参赛的课程,可直接认定为B类课程,不占用学院当年申报指标。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每年7月份)

1.总结经验。各学院认真总结提升行动经验、活动成果及存在问题,每季度形成书面报告,每学期、学年活动结束后形成分学期、分学年总结报告上报教务处。学校每年召开大会总结本学年“两性一度”提升行动的经验与成果,遴选先进个人、先进学院交流“提升行动”经验。

2.总结表彰。学校每年7月份召开一次学年“两性一度”提升行动总结表彰大会,对活动表现优秀的学院和活动成绩突出的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五、结果应用

(一)绩效奖励

学校对评为“两性一度”A金课奖励0.6万元(团队1.2万元)。学校不定期对认定的A金课进行随机抽查包括对学生进行抽查考试,达不到要求的将撤销“金课”资格,从个人绩效中收回奖金。

当年有教学事故的教师不能参评两类金课。被立项为两类金课的任课教师如果发生二级及以上的教学事故,将被撤销“金课”资格。

(二)评审奖励

1.在教师个人年度优秀考核中优先推荐。

2.2023年起作为学校评选教学新秀的优先条件,评选教学贡献奖、师德标兵的必备条件。

3.作为评审省级及以上教学类项目和教学平台等的优先条件。2023年推荐省级教改重点项目的主持人须是两类金课授课教师。

4.2023年起,A类金课是教师晋升教学型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两类金课是教师晋升教学科研型等其它高级职称的加分项目(A类金课计4分,B类金课计2分)。

(三)晋级晋职

两类金课将作为以后教师绩效工资晋级中“教学质量”中的选聘条件,作为学校人才工程选聘的重要依据。

(四)学院考核

2023年起,“两性一度”金课数量和质量纳入对二级学院目标管理考核核心指标,学校在各学院“一流专业”经费中设置一定比例的“两性一度”提升行动建设经费。

六、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各学院要提高思想认识,把课程“两性一度”提升行动与落实学校办学新理念、与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与抓实教学学风建设、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紧密结合起来,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提升行动”领导小组,负责本学院课程“两性一度”工作的整体谋划和系统推进。

2.狠抓落实。各学院根据学校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按照“全员行动,全程发力,人人过关”的原则,组建“两性一度”金课建设专家组,深入教学一线听看评课,深入各系教研室反思共议,在课堂中发现问题,在研讨中厘清思路,帮助任课教师改进提升。各学院要形成“示范带动、全员互动、多方联动、奖罚促动、竞赛推动”的比学赶超局面。

3.质量监控。学校层面由教务处和质量监控中心牵头对各学院课程“两性一度”提升行动实施情况、落实情况、取得效果进行督查检查,并将检查结果每月进行通报。对各学院“两性一度”课程评价结果进行复查复核,保障“两性一度”建设的持续性与含金量。各学院要建立内部质量监控机制,抓好活动的过程管理及质量管理,确保课程“两性一度”提升行动落到实处,起到实效。


附件:1.“两性一度”课程评价指标

          2.    提升课程“两性一度”督查联系表





Copyright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务处

地址: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枫林三路1015号     邮 编:410205    电子邮件:  dysfjwc@163.com